过往展览
-
林科:Like Me
2016年12月17日 - 2017年2月20日 上海 展览'Like Me'延续了林科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在计算机时代下对行为科学的长期探索。艺术家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工作室,从电脑软件的操作行为和互联网的浏览中提取其创作的素材和形式。 如今,由计算机设备介入的生活已逐渐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林科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去界定现今与日俱增的现实距离感。在'Like Me'中,自我陶醉式的社交媒体经济(请为我点赞!)与自画像式的自我描绘(像我一样)相互交织,试图诠释人... 继续 -
奥斯汀·李:光的绘画
2016年11月8日 - 12月17日 上海 2016年,BANK从香港路搬到了安福路,而此次奥斯汀﹒李的个展“光的绘画”作为新空间的第一个展览标志了BANK的新篇章。 作为最早在实践中探索和采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之一,奥斯汀﹒李以电脑制图软件和VR作为最初的画笔。他的创作过程仍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方法:用霓虹色的丙烯颜料与树脂底漆涂满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创造出哑光的效果,使平面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三维视觉感。 艺术家的画作中经常... 继续 -
每日形式
2016年3月18日 - 6月15日 上海 形式主义即对一件艺术作品其形式的强调重于内容,常将它与抽象艺术和极简艺术相关联——没有自身语言之外的艺术。 “每日形式”展现了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和形式主义传统之间既牢固又挑衅的关系。无论是愤世嫉俗的,俏皮的,政治的或迂腐的,展现于此的作品将形式主义视作对信息时代的一剂解药。这些作品挪用抽象的伪装作为模糊或转化日常生活物件的方式,然而它们的内容或意义却同... 继续 -
郑皓中:李察
2016年1月16日 - 3月12日 上海 “ 李察” 是谁? 毫无疑问,这个叫“ 李察” 的人理应是此次展览的主角。虽然艺术家郑皓中的绘画作品中多次出现分镜头或连环画般的分格形式,但却并未提供出一段清晰地、符合惯常逻辑的叙述。我们只能从这些被线条径直分割的构图中,断断续续地辨认出一些人物的外型、姿势、性格,及衍生出的情节,以此收集关于“ 李察” 这一身份的各种属性和线... 继续 -
靳山:神的诡计
2015年11月20日 - 2016年1月16日 上海 BANK荣幸地推出《神的诡计》,翘首期待的靳山在BANK的首次个展,也是艺术家自2009年之后的首展。 《神的诡计》将展出一系列全新雕塑装置作品,延续使用艺术家独特而神秘的混合树脂为材料。糅合了从古希腊、罗马历史,文艺复兴,基督教,道教到文革的图像符号记忆,艺术家审视贯穿人类历史对意识形态和超越自我欲望的无止尽的追求。碎裂的人体与支离的物件在画廊中弥漫开来,华美、感性又让人望而可畏,传递着强烈的感... 继续 -
万曼:遗留之物
2015年11月20日 - 2016年3月12日 上海 万曼(1932 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89 年于北京去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但又经常被忽视的中国85 年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同时作为一个多产的艺术家和一个受人敬爱的老师这两种身份积极促成了更先锋的对话,深深影响并启发了当时还处于启蒙阶段的包括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惠以及策展人侯瀚如等人。 万曼在1951 年作为解放后的第一批交换生来到中国,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而后更是打破了当时的社会约束,与...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