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身
参展艺术家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DOKU
郑庆和(Ching Ho Cheng)
姜琤
耿旖旎
龚恒之
迈克尔·耐贾尔(Michael Najjar)
孙一钿
梁浩
劳瑞·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
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
文爵
王芮
王裕言
张移北
--
“世界自身也在做梦,而我们助其发声”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小说中描绘,现实与梦境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种双向的通道。线性、秩序、理性属于清醒的白昼,夜晚属于隐秘与潜意识,在日夜中穿梭、重叠、纠缠,才构成我们对世界的整体经验。艺术家们早已将真实与虚构交融,或构筑自己的梦境世界,或描绘降临于自身的梦境。本次展览呈现的艺术家们,正是那些以梦境为媒介,在感知与被感知之间开启通道的创作者。
张移北将如梦似幻的逻辑般拼凑出截然不同的元素,在大型雕塑中催生出意想不到的联想。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令人心神不宁的照片中,两名士兵的面容浸润在光影里,扰乱了观者对身份的认知;而姜琤的虚幻肖像则唤起佛教“无我”的理念——我们不过是无常的集合。同样,艺术家陆扬的人工智能创作艺术家“DOKU”通过无数分身变幻,探索“我”的本质。王芮、文爵、龚恒之与耿旖旎的作品中,交织了无意识、动画、神话和寓言故事的梦核,揭示了网络流行文化的虚幻本质。同时,劳瑞·普罗沃斯特挑衅性的影像呼应着这份顽皮,而洛朗·格拉索的墨笔画中,则弥漫着个人化的、充满期待的怀旧情绪。
在其他艺术家作品中,未来则呈现出集体幻觉。迈克尔·纳贾尔通过法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的真实影像,将科幻幻想具象化——这个聚变反应堆旨在满足地球能源需求,而人类沉溺于人工造物的漩涡,则在孙一钿的作品——如计算生成般无暇的“人”中体现。王裕言以高清影像重构石油资本主义逻辑与技术解决方案主义愿景,郑庆和在七十年代水粉画中融合个体与宇宙,描绘宇宙神韵。梁浩笔下无瑕的手掌,暗示着人工智能全面接管制造业的未来——尽管这一进程暂时受阻于马斯克所称的“手部难题”。
这些艺术家将神话与机器、记忆与猜想交织融合,提醒我们:梦境并非逃离现实,而是现实的另一种形态——那是感知与被感知之物不断交融的持续通道。
-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Soldier Series - Embrace 士兵系列 - 拥抱, 2019 -
DOKU, DOKU the Creator – Twelve Nidānas 创作者DOKU — 十二因缘, 2025 -
Ching Ho Cheng 郑庆和, Stardust, 1975 -
Jiang Cheng 姜琤, U-157 Gabriel, 2023
-
Jiang Cheng 姜琤, U-204, 2025 -
Laure Prouvost, From The Drawer- There Furth Her, 2023 -
Laurent Grasso 洛朗·格拉索, Studies into the past-Horn Perspective 研究过去-- 焦点透视法, 2010 -
Wenjue 文爵, DUEL(“a semi-blanc standoff”)“你知道我的世界永遠白色 偷來的面具遮住了魂魄 黑夜穿行 那麼容易 被敵人所宰割”,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