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航海——从本土到全球,中国画廊的突围之路
*原文刊载于ARTnews中文版2025年7月刊
2025 年,在不确定性的当下、在一个相对艰难的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画廊陆续选择出击海外,一场“艺术新航海” 正在开启。本期专题,我们选择了六家具有代表性的、先后“出海”的中国画廊创始人展开对话。驱动这股浪潮的,既是主动出击的战略雄心——规避 单一市场风险、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构建中西方跨文化桥梁;也是艺术市场迭代的必然选择。在全球高端艺 术市场波动之际,中低价位艺术品交易反而逆势增长,为服务新兴藏家、发掘广泛海外买家提供了契机;于此同时, 新一代海外华裔藏家对文化认同的渴求,以及精通国际语境的中国画廊人的崛起,更成为关键的推动力。
“出海”绝非坦途。地缘政治摩擦、关税物流壁垒、文化差异适应、高昂运营成本,皆是严峻挑战。画廊主们清 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全球化绝非简单复制本土模式或服务固有客群,而是深度融入当地生态,以学术研究为根基, 通过灵活策略构建可持续网络。从本土生根到开拓海外,中国画廊正以多元路径,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航海时代, 从产业的输出者,蜕变为连接东西方艺术生态的对话者与价值重塑者。这种多极布局不仅是主动全球化战略的体 现,更是应对地缘政治和经济风险的有效“保险”方式之一。在当下复杂国际局势下的突围,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他们如何破浪前行?
BANK 画廊
——上海作为窗口的“跨界实验”
编辑|宁文 撰文|陈元 图片| BANK
BANK 画廊的历史自 2012 年起,由策展人马修·伯利塞维兹 (Mathieu Borysevicz) 在 上 海 创 立, 最 初 作 为 一 个 独 立 策 展空间和策展机构的延伸,秉持实验性和多元文化交流的理 念。早期,马修从独立策展和艺术出版起步,逐步打造品牌 MABSOCIETY,后因寻找更适合的空间机缘,在上海外滩的老 银行工会大楼中设立了 BANK 的空间。当时这个位于历史建筑 内、极具特色的位置不仅为艺术展览提供了“洋气”的氛围, 更象征着中国与国际艺术的文化桥梁。
2016 年,BANK 从上海的香港路搬到了法租界安福路的地下空 间。这里让画廊拥有了更随意、多样的交流氛围,也让它成为 上海文化艺术的一扇窗,连接当地社区和国际艺术潮流;2025 年 3 月,BANK 画廊正式在纽约拥有常设空间,首展推出美籍 华裔艺术家张怡(Patty Chang)个展,与其在大都会博物馆的 全新委任项目作品同期揭幕; 同时在上海的何东旧居 BANK 也呈现了睽违已久的林科个展。 这座具有旧上海文化记忆的别墅式空间,再次将其本身历史建 筑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实践交融起来,用画廊空间诉说着上海作 为全球文化窗口的复杂性与张力。
ARTnews 对 话 BANK 画 廊 创 始 人 马 修· 伯 利 塞 维 兹 (Mathieu Borysevicz)
ARTnews:画廊今年最新落地纽约空间,为何在这个时候选择“出 海”?是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还是跟随藏家 / 艺术家需求?
马修:自创立之初,BANK 就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机构,我们 的使命是打造超越国界与文化藩篱的艺术家平台。2025 年在国 际关系紧张的时期进驻纽约,也是对这一使命的坚守。 ARTnews:如何解决当地团队建设问题?是否会与本地公关及 策展人紧密合作? 马修:BANK 在纽约当地的团队已有三年运营基础,参与过多场 艺博会并举办过快闪展(pop-up)。我们在纽约的首展之一就 是由往返于中美两地的策展人富源操刀,这种双栖模式与我们 理念相契合。
ARTnews:“出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是否因国际政治 经济波动调整过出海策略?
马修:持续上涨的运输成本和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打乱了许多 展览计划。因此 BANK 转而更多展示海外华裔艺术家,如张怡、 郑庆和这类 " 在地 " 的华裔创作者。但是纽约各界展现的热情 令人惊喜——在不稳定时期的大胆举措竟获得了媒体与本地艺 术圈的庆祝和关注。BANK 纽约空间举办的讲座和放映活动场 场爆满,这些交流也为本地艺术生态注入了新鲜的对话。
ARTnews:在海外市场的运营中,如何平衡“中国身份”与“全 球化叙事”?
马修:虽然 BANK 在中国创立,代理的中国艺术家占比更高, 但从未刻意强调 " 中国身份 "。当代艺术本来就是世界语言, 我们只是通过呈现中国及全球创作者的对话来拓宽这种交流。 BANK 的创办初衷是突破传统画廊框架,成为兼具展览、策展 和工作坊功能的创新平台。作为上海乃至中国少数将艺术作为 全球语言进行实践和表达的机构之一,BANK 注重邀请国内外 艺术家特别是海外华裔艺术家,推动跨文化对话。
ARTnews:未来 3-5 年,你对中国画廊出海的机遇与潜在风险 有什么样的预判?在海外有怎样的规划与布局?
马修:相信市场与政治紧张局势会逐步缓和。中国品牌走向世 界仍需投入更多时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策展人、 藏家旅居海外,画廊的国际化是必然选择。当然这需要双向奔 赴——中国也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国际艺术界。我们计划 在中外同步推进项目,持续促进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