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曼:遗留之物
万曼(1932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89年于北京去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但又经常被忽视的中国85年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同时作为一个多产的艺术家和一个受人敬爱的老师这两种身份积极促成了更先锋的对话,深深影响并启发了当时还处于启蒙阶段的包括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惠以及策展人侯瀚如等人。
万曼在1951年作为解放后的第一批交换生来到中国,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而后更是打破了当时的社会约束,与他的翻译兼记录员结婚,即为著名的宋太太。他们两人很快就搬回欧洲,在巴黎和索菲亚两地之间生活与工作,直到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后才再次回到大陆。
万曼后来在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了万曼艺术壁挂研究所(IATV)。他开创“软雕塑”(即“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颠覆性地质疑与重组挂毯的基本体系结构及其装饰效应 。其作品从中国和东欧往来贸易的历史中寻找灵感,强调挂毯的“舶来品”身份,既融合了希腊、斯拉夫和土耳其的编制传统,也受中国传统丝绸和羊毛编织技法的影响。他的作品奠定了装置艺术在中国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基础。纵览他的艺术实践,个人生活,教学生涯,万曼一直都在东方与西方,本地和国际,理论和实践,传统和先锋各种截然不同的领域间穿梭,这种交流和融汇也成为他生活和作品的重要标志。
BANK本次呈现的是万曼的橡皮泥模型作品,这个系列于1970年前后在欧洲制作,其原本意图是作为更大型织物的打样,其中仅有一些较大的作品被实现而剩下来的则主要还是模型。在这些小尺寸的神秘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窥看到艺术家重叠的意识,既现代又传统,既整体又无序,而这些复杂的情感已经渗透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
万曼的传统在美术学院可以说是活的传统,他的精神和创造性在培育的新一代艺术家身上不断加以保存和延续创造,在各个方面都有突破。从他的发展脉络,从最早万曼与杭州的地毯厂的一种产业合作,到万曼壁挂工作室,再走向环境艺术,公共空间,发展到雕塑系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万曼最初的内在精神和创造性得意保存。仔细研究万曼艺术发展的脉络,从万曼最初播下理想的种子,到今天所开花收获的硕果,这中间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继续。万曼的故事没有结束,许多问题还有待解答;对于万曼,我们还在不断的发现中。
-孙振华
今天我们重读他的草图,他的思想,他的模式,我们又重新发现和学习了很多很多,万曼先生是我们永远的导师和领路人。也许在今天我们所有的跨界性、创造性的活动中都潜藏着他的跨界者的身影,万曼的精神是不朽的!
-施惠
我们的社会有成千上万的艺术家,我们为什么研究万曼而不是别的艺术家,一定是这个艺术家有非常特殊的原因。从历史学的研究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他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他的左右、前后,他跟其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吕澎
我想说的是,新潮美术对于当时浙江美术学院最重要的一点是体制和创作思想启蒙。在这种意义上而言,万曼工作团队是另一种启蒙,是一种艺术语言本体和艺术形式的启蒙,是我们在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为主的教育体制之外,出现的以形态和结构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艺术创作的思路,万曼带领的艺术壁挂的创作,是完成了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现代性转型。这种思路是超前的,而当时新潮美术创新并未意识到这种发展趋势,也没有注意到这种构架的重要性。
-殷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