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BANK纽约展览“存毁之维”
本次展览的标题来自越南裔美国作家Viet Thanh Nguyen的散文集。在BANK纽约空间的展览“存毁之维”,促使我们去思考:历史遗忘的,往往比记住的更多。
文/ Xintian Tina Wang
历史如同记忆,并不是一个主动的倾诉者。它隐藏的总是比揭示的更多——尤其对于那些穿梭于不同文化、大洲或性别之间的人而言。由邓清源策划的这场展览“存毁之维”,正是试图探讨这一困境。展览标题取自越南裔美国作家Viet Thanh Nguyen的文集,这场群展引导我们关注的不是历史讲述了什么,而是它遗忘的是什么。
艺术家李文嘉(Amiko Li)的作品《太轻,听不见》(2023)以口语诗歌表演录像展开探讨。他出生于上海,现居纽约,从事摄影、行为与电影等跨领域创作,专注于探索误解与日常生活中潜藏的微妙焦虑。作品从童年笔友的故事,到普通话诈骗电话,再到往日恋情中短暂的温柔片段,语气与内容同样迂回流转,李文嘉的声音也从新闻播报般的庄重转变为摇篮曲般的轻柔低语。他并不追求“大声疾呼”,而是邀请观众走近细听。
在双语环境中成长,往往让人对沉默与调适更为敏感。因为在两种语言之间,人们不断切换代码、磕绊摸索,甚至孕育出难以被翻译的故事。李文嘉的作品并不试图填补语言之间的空隙,而是安居于这些空隙之中。对于那些常常被要求“大声说出来”的流散群体而言,这件作品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不是沉默,而是有意留白;不是不可见,而是坚定地拒绝迎合主流的可见性方式。“如果你靠得足够近,终将听见我,”他在表演中这样说道。
这种对内在沉思的强调,也在詹友恒(Leon Zhan)的作品《林中旋律》(2025)中得到呼应。这幅画描绘了两只石狮子置身于昏暗林地中的景象:它们不是守护者,而是见证者。狮子低伏于地面,部分被巨石与树干遮挡,锈红色的身躯轮廓在薄雾中显得模糊。在另一幅画《冬夜》(2025)中,一只孤零零的狮子背对观众,出现在左下角。它被高大枯树环绕,几乎隐没在冬日的雪原之中。
与中国宫殿寺庙中常见的那种对称威武的石狮不同,詹友恒笔下的狮子显得沉思而孤独。他出生于墨尔本,现居纽约,将这些狮子视为自画像。这些野兽作为象征孤独的形象反复出现,它们的背影与柔和的轮廓透露出渴望与无奈。这不是防御的狮子,而是退避与忍耐的狮子;它们不在乎守护领地,而更关注留出记忆的空间。
与詹友恒和李文嘉充满沉思的作品形成对比,Ren Light Pan的水墨作品以传统与重新想象之间的创新断裂令人惊叹。在《水中猫》(2025)中,黑色水墨以渐变的方式在画布上渗透,打破了人们对中国水墨笔法控制与精准的预期。作为一名跨性别的华裔美国艺术家,Pan最初接受的是油画、摄影和电影制作训练,后来在抑郁期间转向水墨创作。她不求技法完美,而追求释放,将中国传统技法与当代方法相结合,比如将涂墨的画布置于受控的红外光束下,改变颜料的吸收和干燥方式,创造出只有在红外光下才能看到的色调变化。通过为中国水墨引入新方向,Pan的作品成为一种转变与复兴的行为。
Diane Severin Nguyen的摄影则并非通过直接再现,而是借助艺术家所称的“物质变形”来审视历史,这是一种将日常物品重新塑造成非常规形态的过程。在《战争成为记忆的时代》(2018)中,一个剥开的荔枝在强光下闪闪发光,周围环绕着类似指甲剪片的透明碎片。初看之下,图像显得抽象,但这些带有身体、可食用和家庭痕迹的材料却让人有所共鸣。通过将这些物体推向可识别的边缘,Nguyen打破了符号学的预期与记忆行为本身。她的照片并不回应具体的战争或流散叙事,而是微妙地提出记忆如何被扭曲和重新语境化。在此过程中,她将历史不是简单地视作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不断被重塑的存在。
这四位艺术家共同将历史描绘成断裂的、感官的,且极具个人色彩的。然而,他们只是展览中十五位艺术家中的一部分。所有参展艺术家通过不同媒介,质询记忆与神话、事实与虚构之间可渗透的边界。浮现出来的不是某种单一的真相,而是一种共同的冲动:承载那些困扰我们的事物,重塑我们所继承的一切,并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