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钿 @施博尔画廊,柏林

个展“浪漫屋”

 

施博尔画廊荣幸宣布将于柏林空间举办孙一钿(Sun Yitian)的个展“浪漫屋”(Romantic Room),展出一系列绘画新作。这是艺术家自2023年加入画廊以来的第三次个展,前两次分别在画廊的巴黎空间和柏林的Niche空间呈现。

 

孙一钿擅于在绘画中表现各种批量生产的物品,充气玩具和被割断的玩偶头部是其中常见的主题。她的作品通常基于自己拍摄的照片,加以明亮饱和的丙烯颜料细腻呈现。展览“浪漫屋”延续了孙一钿对当代绘画中图像本质与可能性的多层次探索,此次展出的作品通过中国本土的视觉语汇,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转译形态,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脉络相互交织,孙一钿在新作中既引用了艺术史的经典图式、消费品和玩具、游乐园等视觉元素,也融入了个人童年记忆和对都市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

 

展览“浪漫屋”特别聚焦了借鉴宗教符号学与艺术史母题的图像,宏大的构图中同时悬置了多重视角、文化印记甚至和时空的关联。这些作品充满神秘的美感,其中的感染力建立在观众对某些意象的天然认知上。手持石榴枝天使般的孩童或拿着手机凝视圣母像的兜帽人,似乎都唤起了人们对基督教的联想,但实则背后是艺术家对图像本质意义的探寻。画面中的孩童既像天使又像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时期的宣传画,并置了祈愿与教化的意象;圣母像实际上可能是批量生产的观音雕像,画面巧妙的构图更是透过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与杰夫·沃尔(Jeff Wall)的视角致敬了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squez)的《宫娥》(Las Meninas, 1656)。

 

展览的另一个重要参照是“山寨”的概念,韩国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称之为“中国式解构”,它是一种通过挪用进行再创造的行为、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原创性理念。在这个语境下,孙一钿大胆的折衷主义成为她创作的核心,精心构建复杂的视觉拼图,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杰作中的建筑背景与玩偶头部结合;或将父母辈的旧电视机里播放的儿童动画,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舞蹈》(Dance, 1909)形成视觉上的比拟。孙一钿改编、重组与重构了横跨东西方的图像谱系,以多元的视觉语汇描绘出独属自身的叙事,自信且毫无畏怯。

 

孙一钿对西方童话在中国主题公园中再现的观察,也在此次创作中转化为凸显全球化语境下视觉文化与叙事嬗变的典型意象。这些个人记忆深植于中国宏大的文化政治背景中,尤其是艺术家青少年时期曾亲历家乡的经济飞腾,温州是以廉价消费品、玩具与品牌仿制品闻名的工业制造之都,那些在她回忆里占据重要位置的充气城堡和色彩明艳的小玩具,不仅唤起了童年纯粹的惊奇感与力量感,也折射出推动中国财富积累的消费主义和商品迭代,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张力通过将特定物品置于异域景观中而巧妙呈现,奇异的植物暗示着外来性,那些深蓝、绛紫或玫瑰色的戏剧性天空,伴随着闪电划破的暮色或晨曦前的朦胧月影,营造出超然冷静的气氛,仿佛预示着某种转变的即将到来。

 

孙一钿作品中刻意强化的美感与浓烈的诱惑性,是为了将观众带入超现实愉悦的人工幻境。与展览同名的作品《浪漫屋》(Romantic Room, 2025)以极致的矫饰感营造出童话般的场景,熟睡的女性形象如同童话里的睡美人,身侧却蜷伏着狰狞的恶魔。对艺术家而言,它既指向灌输给年轻女性的浪漫童话,也是对消费品与宏大叙事共同编织的梦境更广泛的批判。孙一钿的作品暗示着真实与虚构之间消弭的界限,而她试图唤醒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觉醒,即便连她自己都不确定这种真实是否依然存在,抑或是否还有可能存在。

2024.05.02 – 2024.05.31
/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