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和巴塞尔文章

John Yau“走进郑庆和变幻莫测的艺术世界”

艺术家郑庆和(Ching Ho Cheng)重新获得关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而艺术界迟迟未予其认可的一个原因或许在于,他是一位华裔美国酷儿艺术家,且从未将自己的性别或身份作为作品的主题。郑庆和:「我从来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他点出:「我在华人社区从来都是局外人。」

 

郑庆和1946年出生于哈瓦那,由于父亲是中华民国外交官,郑氏一家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国之路便遥遥无期。 1951年,他随家人来到美国。 1964至1968年期间,他们在纽约皇后区定居,在那里长大的郑庆和利用暑假在艺术学生联盟(Arts Students League)上课,之后在柯柏联盟学院(Cooper Union School of Art)学习绘画,他曾先后居住在东村和苏豪区,并常待在安迪.华荷(Andy Warhol)与伙伴经常光顾的艺术家酒吧「Max's Kansas City。1976年,郑庆和搬进了Chelsea Hotel。当时正值从观念艺术到新表现主义的转变时期,因而艺术界并未关注到这样一位在布浆纸上用水粉作画且追求精神性的艺术家。

 

据2021年为其在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策展的Simon Wu所说,郑庆和对「生与死的周期性」有着「毕生的兴趣」。他的首批重要作品不仅色彩斑斓、明艳鲜亮,而且具有细致复杂的构图,灵感来自于「变化的状态」。诗人兼翻译家David Rattray在评论这些迷幻的画作时观察到郑庆和对生命与宇宙的起源有着不寻常的关注,以及吠陀文学中提到开第三眼的心理现象。郑庆和曾解释道:「我的作品都在述说同样的事情,只是我一直试图以新的方式表达,一种未曾被尝试的新方法。然而,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全新,这些事物都曾经被反覆述说,就像山峦一样古老。我只能说,我以自己从未见过的方法呈现。」郑庆和对本土艺术家试图全盘复制传统图像的做法嗤之以鼻,例如:藏族、霍皮族(Hopi)或纳瓦霍族(Navajo)。他指出:「这些全部由本土人士以自己无限的真诚(和更佳的技术)所创造的。」

 

郑庆和的作品明确拒绝「挪用」这种司空见惯的艺术手法,而是追求更高难度的成就:独创性。他迷幻般作品充满了精确描绘的细节,包括宇宙球体、火焰、嘴唇及牙齿等。 《Sun Drawing》(1970)充满了微妙的细节和比例的变化,将观众拉进距离到看得清画中爬过太阳黑色笑脸的虫子。这种体验奇异而令人不安;太阳的生命之光在这里坍塌,变成了热能驱动下的腐烂。但是,郑庆和并没有跟随其同代艺术家来进一步将这种意象投射到更大幅的画作中,而是在1970年代末转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他直至1989年逝世前终其一生都在做的事情。

 

除了他的标志性创作之外,《Waterfall, Chelsea Hotel, New York》(1978)就以私密的角度呈现了这位艺术家者浴室。作品以水粉和墨水绘画,一个闪亮的不锈钢花洒喷头出现在粉红色的方形磁砖墙前,上方有一排长方形的黑色磁砖,在这之上的墙壁油漆剥落。与郑庆和在灿烂的太阳之中捕捉到崩塌的生与死一样,水在这幅作品中被描绘为既是生存之必要,又可以将其消磨殆尽的媒介。面对无可避免的耗损与腐朽,剥落的油漆代表着一种长期的缺席:洁净只是暂时性,失序则是无处不在——艺术既不是抵抗时间的堡垒.也不是躲避其影响的避难所。

 

在完成这组以自身背景为视角的组合——包括被光晕包围的灯胆;被投射墙上的植物影子;熨衣板;压扁的啤酒罐;烟头及燃尽的火柴——郑庆和将注意力转向了最短暂的主题:光线,当它穿透窗户在白墙上出现光影时便会出现。在他的三联画《Untitled》(1980)中,光线被视为一种不断变化的现象。从左边的画开始:一条水平线将在奇异的绿色墙面上的黄色长方形分隔开来,形成一扇窗户的阴影,并配有锁头。在中间的画作中,窗户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与移动的太阳保持一致,最后的画作以一个锐角的等腰三角形从右边沿向下突出。在每块画作上,左下角的油漆都会剥落,创造了两种时间单位:流动的光线及缓缓瓦解的环境。这种时间单位在郑庆和的画作《Untitled》(1982)中再次出现,忧郁的蓝色阴影映照在墙壁上的傍晚光线,墙角闪烁着一枚零落的银钉。有些东西被移走了,但没有任何东西取而代之。

 

在这样的画作中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无论是其主题还是其精心描绘的画作,都是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思考时间流逝的有形记录。这是全人类共有的必经之路,艺术家从未忘记这一点。他知道自己无法让时间停止,但为了可以仔细观察,他让时间变缓。他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方法,通过无懈可击的构图、最普通的物件、明亮的色彩及微妙的形式变化来思考死亡。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郑庆和将纸浸泡在水中,加入石膏粉和塑胶彩,使其变成坚硬的物体。随后,他加入铁粉或铜粉,将纸张放回水中,使其锈红或氧化成绿色。在「Grotto」系列中,他将这些有纹理、被撕裂的曲线纸片挂在墙上,形成抽象的排列,让人联想到石窟的表面。 1987年艺评人Gail Stavitsky写道:这些「精湛的撕碎作品无法被归类」。这些它们既不是素描、拼贴、绘画,也不是雕塑,而是存在于四种媒介之间的「某个交汇点」。

 

虽然这并非郑庆和有意为之,但我认为他在特定的纸上作画是向当时的艺术界对观念艺术家及具象艺术家的推崇作出含蓄的批评,例如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和梅尔.波切内尔(Mel Bochner)及朱利安・许纳贝(Julian Schnabel)和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郑庆和既不喜欢把光当作光,也不喜欢为了夸张效果把颜料大面积涂抹在画面上。这一点在他最后的作品《Alchemical Gardens》(1988)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旅行中观察到的风景启发,郑庆和将沾满铁屑的撕碎纸片漂浮在水面上,将其染红。由此提醒人们:变化是大自然固有的,而我们也是其中一部分。

 

Bank(上海)将于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艺术史事」(Survey)展区呈献郑庆和的作品,还将在2024年3月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上展出这位艺术家的作品,艾迪生美国艺术画廊(Addison Gallery of American Art)也将于2026年举办郑庆和的首次大型机构回顾展。

John Yau是美国诗人、艺评人和策展人,曾出版过50多本诗集、小说和艺术评论集。

2023年11月16日发布。

网页全幅图片标题:郑庆和,《The Astral Theatre Study》(局部),1972-1973,图片由Bank提供

2023年11月16日
128 
/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