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曼 & 宋怀桂 @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

群展:流离与狂潮

BANK荣幸宣布万曼的挂毯作品《自然色构成》与宋怀桂作品《红色构成》亮相巴黎国际艺术城当前展览“流离与狂潮”。万曼作为中国纤维艺术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曾于1975至1981年间驻留于巴黎国际艺术城,并在驻留期间创作了他标志性的大型软雕塑——圆柱系列。2013年,巴黎国际艺术城曾为万曼与宋怀桂这对传奇艺术伉俪举办了回顾展览,呈现他们与法国的不解之缘。

 

展览“流离与狂潮”也是国际艺术城成立60周年的纪念展览,探讨了来自欧洲、中亚、高加索及其他被称为“(后)社会主义”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家,及其在法国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背景植根于过去与当下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人类与非人类(包括动物、植物、物质实体)被迫流离,同时也牵涉到文化习俗与创作技艺的失落。展览邀请观众共同想象一个地方,在那里,乌克兰的第聂伯河与捷克的易北河两条水流交融,汇聚成一股汹涌的狂潮。正如两条河流的象征性交汇,该展览亦交织了多重叙事线索与不同的时间维度:冷战时期、后社会主义过渡期以及当代未解的历史遗留问题。

 

万曼(1932年生于保加利亚奥里亚霍沃,1989年逝于中国北京)于1951年进入索非亚美术学院学习。1956年,他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留学期间邂逅了宋怀桂,后来与她恋爱结婚,两人也开始了长久的合作。回到索非亚后,他将中国、希腊、斯拉夫和奥斯曼的编织技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并深受让·吕尔萨(Jean Lurçat)的影响。1975至1981年间,万曼驻留于巴黎国际艺术城,并尝试“软雕塑”创作。1980年,他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了现代挂毯研究所。 他的挂毯作品《自然色构成》以突出针脚的线条为特色,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效果。在本次展览的语境下,除了作品的视觉特质之外,策展人将其视为对万曼个人历史的回溯,象征着个体轨迹与僵化政治结构之间的张力。这件作品创作于1977年,是万曼在驻留巴黎国际艺术城期间完成的,随后被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收藏。

 

宋怀桂(1937年生于中国北京,2006年逝于北京),一生辗转于中国、保加利亚和法国之间。1954年,她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遇见了万曼。他们于1956年结婚,这一婚姻是新中国的首例跨国婚姻。宋怀桂专注于绘画、素描与挂毯创作,作品融合了中国、希腊、斯拉夫和奥斯曼的编织技法与现代艺术手法。 1975至1981年间,宋怀桂与丈夫万曼在巴黎国际艺术城驻留。她与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关系密切,并于1980年成为其品牌在中国的大使。宋怀桂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这些作品正逐渐被重新审视和探索。 《红色构成》外形呈现为一只蝴蝶,同时也隐喻了女性性征。作品超越了所传达的动态、自由和对外界限制的挣脱,与道家哲学以及《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有关,相关文字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蓦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件作品在梦境与现实、存在与非存在之间游移,探索了万物变化的哲理与自由意象。该作品于1975年被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收藏。

2024年10月9日
43 
/ 98